top of page
人人心中那間雜貨店

巷口的阿水伯,決定把經營了幾十年的雜貨店收起來了

就像這幾年社區裡陸續消失的廟口、大樹下、隔壁阿姨的亭仔腳一樣

那些過去常聚集一起談天說地的左鄰右舍

再也無處可去了....

雜貨店老闆png.png

舊時的美好記憶

社會越來越進步繁華,街坊鄰里的互動卻越來越少...

大家聚在雜貨店七嘴八舌的景象,就只能留在過往的記憶中

" 明明騎車五分鐘就有一間便利商店了,他們還是習慣來柑仔店買東西 "  這是近年很熱門的戲劇《用九雜貨店》中的一句經典台詞

大家在回味時,是否也曾想起過去巷口的那家柑仔店

P7030280.jpg
巷子口那家柑仔店

雜貨店主要販賣各種民生用品,或砂糖、豆類等食品,在1960年代,是當地居民主要聚集之處。 約1940-60年代,是雜貨店的出現與盛行年代,通常傳統且古老,帶有特殊的鄉野風味。早期因經濟與地理因素,雜貨店(俗稱柑仔店)帶給居民極大的便利,其所販售的物品,類似現今小型百貨公司,從農家用具、五金器材、菸酒、蔬果、玩具、民生用品等皆有販售,後期的雜貨店,更兼營「寄藥包仔」,或是租售「尪仔冊」(漫畫),甚至於店門口,也開放江湖藝人賣藝,因此雜貨店通常也是地方的中心之一。

article-5d6e22db903d5.jpg
時代印象-70年的老柑仔店豐村行

這柑仔店是農村時代非常重要的商店,鄰近地區的農民會將農產品帶來市街販售後,賺取的金錢可以在柑仔店換回所需的民生用品。位在土庫老街上的老柑仔店豐村行,門口上有顯眼的手繪招牌,這是早年食品大廠宣示主權的最佳證明,隨著年代久遠雖已褪色,但招牌上罐頭、食品、味素等字樣,見證了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,讓人大發思古幽情,連老板夫婦都說:「現在來門口拍照的都比買東西的客人還多。」(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)

按我.png

雜貨店台語叫柑仔店,聽起來是不是比較親切呢?

柑仔店對某些人來說就像第二個家、像朋友的家

那情感不言可喻。

酒.jpg

曾幾何時,雜貨店是社區的中心

過往交通不便利,大家取得資訊、物質的管道也少,在沒有便利商店的時候,雜貨店就是大家抬槓的好所在,也往往是社區最熱鬧的地方。

黑松招牌.png
黑松瓶蓋造型鐵牌

柑仔店最鮮明的識別系統,除了門口高掛的菸酒鐵牌之外,黑松飲料瓶蓋式的鐵牌也是藏家必收的文物。在1955 ∼ 1971 年間,由黑松飲料使用的鐵牌圖案,表面是琺瑯質材,有3 種尺寸,顏色也有紅藍白黑及紅藍白兩種。這是黑松最早給柑仔店的廣告看板,很具代表性,質材也最好。

也許你也曾經這麼做.....

44849102972_5037edd7a3_o_edited.jpg

在雜貨店打電話、託人寫信

46575197955_dee4c4e6af_k_edited.jpg

請雜貨店老闆幫忙顧一下小孩

50039397168_556fedac7a_k_edited.jpg

在雜貨店抬槓、打彈珠枱

通簿.png
通簿 - 古早的信用卡

臺灣早期農村經濟型態是男人耕田,女人做家事。男人耕田一年的實際收入就是兩次稻米收割的時候。平常時日是不會有現款收入的。因此,那時候臺灣的家庭都會有一本「通簿」,平時在雜貨店賒賬購買日用品、副食品,記在通簿上,等到稻米收割,賣給輾米廠之後,才有錢還債。所以輾米廠和雜貨店是那時候臺灣農村的兩大金融中心。

只是

這世界進步得太快

雜貨店跟不上了..

電視機問世時,雜貨店可能是社區裡第一個裝電視的小小戲院;但等到電視普及,大家不再興沖沖地跑去雜貨店了

消逝中的美好年代

雜貨店逐漸被遺忘在
腳步急促的小巷弄裡...

51233263578_c3162e131f_o.jpg
51233829119_d058f93859_o.jpg
51232349072_a523cf2077_o.jpg
43322746864_a3e3076b12_o.jpg

五十年後的下一段旅程

每次到斯文里都不忘到阿美姊的雜貨店走走,買一瓶飲料、聊上兩句,即使我不住在那,但依然能感受到那股熱情,讓人又親切又放鬆

00:00 / 06:24
咖啡杯.png

資訊來源變多,過往大家在雜貨店看電視、
聊天的景象漸漸消逝了...

tv-629874_960_720.jpg

1971年老三台成形

1993年第四台合法化

hpic3442.jpg

1971年商用電腦出現

90年代網路時代到來

手機.jpg

台灣1989年開放了行動電話
開啟了行動通訊的第一步

7-11_edited_edited.jpg

便利商店、連鎖咖啡、大賣場... 有了那麼多新選擇
雜貨店重要性自然下降

P7030342-2.jpg
zzpic2880.jpg
p_20210712_203303_51306752571_o.jpg

1978年台灣第一家7-11開張
​從此改變了日常生活的消費型態

1980年代起,連鎖咖啡館在台灣掀起一陣熱潮

1989年台灣出現第一家量販店「萬客隆」

便利商店漸漸取代了雜貨店

聊天_edited.png

雜貨店不是只有

人情味

仔細一想,所謂的人情味,是雜貨店在社區發揮的實質功能,引發出的感念。

42232330590_51cebed0ee_o.jpg

雜貨店提供社區
一個交流場域

過往雜貨店地方的社交中心,顧客往往
彼此認識,是深化鄰居情感的好地方

現在便利商店→顧客即便是鄰居也未必熟
識,不會打招呼

P7070009.jpg

雜貨店也支持了社區社群的養成

P7030249.jpg

過往雜貨店

街坊鄰居會在雜貨店交換資訊、討論社區事務

25756688021_766e388b6f_o.jpg

現在便利商店

大家各自在店裡玩手機、有各自的小圈圈,之間少有交集

50535577118_aba14cc889_o.jpg

為了社區開了一家雜貨店

從小住寶藏巖的詹大哥, 為了感情深厚的老鄰居們, 於是開了一間 「寶村柑仔店」, 想用這間雜貨店留住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, 包含回味無窮的各家手路菜, 以及曾經玩耍過的每一個角落!

00:00 / 09:45
46575197955_dee4c4e6af_k_edited.jpg

雜貨店提供街坊鄰居
彼此支援的空間

過往雜貨店←與顧客有信任關係,可賒帳;
家長可將小孩暫時託老闆照顧

現在便利商店→賒帳功能被信用卡取代;
工讀生當然也不可能負擔照顧小孩的風險

p_20210712_202458_51306754941_o-2.jpg
雖然街邊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,提供食衣住行育樂各式生活滿足,
彷彿我們得到更「方便」的生活、更「貼心」的服務,
但日常裡真誠溫暖的招呼與人情,
卻也伴隨這些標準化的服務漸漸消失。
曾幾何時,我們對生活的追求只剩下便利與舒適?
或許可以想一想,在那個不那麼方便的年代裡,
生活還有些什麼?
又會不會
那些充滿人情味和故事的生活場景
有一天再也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了!
分享有獎
對你 / 妳來說『雜貨店』又是個甚麼樣的存在呢 ?
​歡迎跟我們分享!
畫框.png
說話.png

分享有獎

如果你也認識如朋友般聊天的店家老闆,或社區中左鄰右舍常聚首的地方,都歡迎上我們的粉絲專頁跟我們分享喔
  • Facebook
按我2.png
影像紀錄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