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綠洲的課題:如何讓都市裡的森林被大眾接納?
不只動物會被人馴化,都市裡的森林也難免「變成人們想要的樣子」。城市綠洲呈現生態的美好,也帶來課題:都市裡的森林要如何讓人接受?所謂的生態能提供什麼好處?
台北大同區的太平國小裡,串連社區居民管理園圃的熱心校友 Meg施瑛雪,2021年遇到一個困難:一株老樟樹底下的園圃因光照太少而難以種植,為此她邀請陳一銘老師來想辦法,希望能引進耐陰植物,殊不知陳老師想得更宏大,他想在這個有百年悠久歷史的校園裡,打造一個森林生態系!
如何說服大家:我們需要森林?
太平國小於1898年創立,是台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,校內有許多老建築與百年老樹,更有城市內難得一見的稻田,但卻因人口縮減而面臨廢校危機。讀過太平國小的Meg對母校擁有濃厚感情,為了太平/永樂國小的併校議題,參與學校記錄片的製作,記錄片播映後又加入社區園圃、OPEN GREEN等計畫,熱心地為母校服務。校內種菜計畫幾乎都成功了,唯有一棵大樟樹底下的園圃因為照不到陽光,植物都種不起來,為此Meg請同為校友的陳一銘老師來規畫適合的園圃,陳老師考量校園的整體規畫,因此一個在校內打造完整森林生態系的夢想因此誕生。
若是原始森林,通常會維持其原本的樣貌,但若是「位於都市的森林」(都市林),要完全不受人為干擾,並不現實;以太平國小為例,為了讓校方、家長們能理解校園森林的構想,陳老師做了許多溝通與折衷,讓太平國小的森林能受到接納。
對大部分家長來說,環境的「乾淨」、「無害」才是第一優先的,都市林的構想卻可能背道而馳,譬如樹根會跘倒小孩、森林陰鬱的底層會孳生蚊蟲等等,讓一些家長無法接受。(其實蚊蟲來自積水,不一定會在森林裡孳生)幸好太平國小跟許多學校一樣有種菜的生態體驗課,得以與森林生態系結合。雖然陳老師認為「種菜並不算是生態,因為要進行拔除雜草等違反生態的行為」,偏偏「種吃的」較容易爭取到師生認同,只好將計就計,試著將種菜的規畫與森林生態兩者結合在一起,說服大家接納。
陳老師引進日本「里山倡議」的概念,將森林的資源,例如落葉、枯枝轉化為堆肥,讓森林生態系「有用」;而南側森林有個池塘,則在池裡種植可食的菱角與水蓮等水生植物,一方面提供有吃有拿的有趣課程,同時達成淨化水質的目的,達成雙贏。
公園的樹林≠森林
陳老師說,森林生態系在都市環境裡可能是最有用的生態系,能涵養水源、容納生物、降低都市氣溫,這些都是城市所需要的功能。值得注意的是,並不是遍植樹木的地方就是森林,森林應具有多層次的結構與多樣性的組成,但人們所選擇的人工樹林,通常著重於美化功能,不一定適合當地的生物,且往往樹種單一,導致了較低的生物多樣性,儘管廣植成林卻難以衍成森林生態系。
太平國小的森林是經過設計的,陳老師盡量建構完整的森林生態系:包含高層的樹冠、中層的樹幹,以及陰濕的底層,不同的高度適合不同的動植物。小小一片森林,所能吸納的生物種類可能還勝過一大片的公園樹林。近年來學校裡的森林樹冠層就吸引了一隻鳳頭蒼鷹來築巢,讓大家十分驚喜!而寄生在樹幹上的附生植物、山蘇,還有陰濕底層的矮灌木與蜥蜴等小動物,都各有勝場。陳老師與Meg等熱心志工就在這一塊小小森林裡,傳授生態教育給學童與有興趣的家長,甚至期待生態教育能成為太平國小的辦校特色。
老樟樹病死後的感悟:樹是有壽限的,但森林是常在的
當初把陳老師帶進太平國小的大樟樹後來感染褐樹病,不幸枯死。老師說,老樹死掉當然很捨不得,但想一想,老樹遺體可做其他利用,也不會浪費。大樹會阻礙其他樹苗茁壯的機會,如果心中觀照的是森林生態系,老樹之死可視為自然演替的一個環節。
太平國小的森林相較於公園樹木群十分狹小,改善環境的功能有限,但Meg等人期望的是將都市林的理念推展出去,在有限的空間裡教授學童、家長較完整的生態系觀念,培養潛在的生態尖兵,能將理念擴散出去,才是真正發揮了這片森林的價值。
太平國小森林&種稻趣 粉絲專頁
Comments